5月10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成功舉辦五周年、浙江大學建校127周年之際,浙江大學首屆亞洲文明周活動在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幕。
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長羅靜,浙江大學副校長周江洪,國際博協亞太聯盟名譽主席、韓國東亞考古研究所所長裴基同出席并致辭,并與浙江省委宣傳部部務會議成員、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言人駱莉莉,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丁鵬勃,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副校長河內利治等共同啟動文明周。
羅靜代表國家文物局對此次活動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他表示,亞洲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燦爛文明的搖籃之一,承載著數千年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傳承,浙江大學立足“亞洲文明”的學科建設與戰略布局,充分體現了作為一流大學的氣魄與胸懷。亞洲文明周以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共同探索、對話交流的平臺;以展覽、短視頻大賽、服飾展演等多元創新的活動形式,生動展示了亞洲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遺產。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期待浙江大學以此為契機,為推動亞洲文明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周江洪表示,亞洲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長期以來,浙江大學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需要,在守正創新中賡續求是文脈、傳承中華文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致力于打造亞洲文明研究高地。在浙江大學舉辦首屆亞洲文明周,將搭建一個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平臺,使亞洲各國的文明在此交融碰撞,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未來,希望能夠在各位嘉賓和浙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將亞洲文明周打造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交流品牌,進一步為促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浙大力量,為推動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貢獻浙大智慧。
裴基同對浙江大學舉辦此次活動表示感謝。他表示,文化和藝術在全球化時代的重要性,當前科學技術和社會環境正處于迅速的發展與變化之中,在此背景下,我們需要改變對亞洲文化藝術的看法和態度,要從當代的傳統范式轉向創造性的價值體系。他表示,浙江大學首屆亞洲文明周為推動亞洲各地區間的對話提供了平臺,希望可以通過參加系列活動,進一步增進大家對亞洲文化和藝術的了解。
儀式上,“亞洲文明數字展”正式上線。同時,來自國際教育學院的留學生表演了精彩的亞洲服飾秀。
開幕式后,與會嘉賓參觀“交流與共新:絲綢之路上的亞洲文明”主題特展。
海內外高校、文博機構的專家學者和代表,以及浙江大學相關單位負責人、師生代表和校友等參加活動。
新聞+
跨越五千年的210余件/套文物展現亞洲文明的產生、發展和交流互鑒,國內外頂尖學者深度探討亞洲藝術與考古前沿動向,還有系列講座、圖片創意設計展、圖書展、短視頻大賽和服飾展演,5月10日開幕的浙江大學首屆亞洲文明周活動,讓我們享受古今交織的文化盛宴,感受亞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蓬勃力量。
2019年5月,首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璀璨的亞洲文明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并表示“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p>
值此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五周年之際,又恰逢浙江大學建校 127 周年,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建院五周年、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建館五周年,浙江大學首屆亞洲文明周活動以“亞洲文明:文明互鑒和文化交融”為主題,涵蓋“交流與共新:絲綢之路上的亞洲文明”主題特展、亞洲藝術與考古國際學術會議、亞洲文明系列講座、亞洲文物圖片創意設計展、亞洲文明圖書展、亞洲文化短視頻大賽、亞洲服飾展演等七個部分,為促進亞洲及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啟迪提供一個新的平臺,為弘揚亞洲文化之美、增進亞洲人民友誼貢獻浙大力量,為推動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貢獻浙大智慧。
亞洲文明的昨日與今日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這里是人類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亞洲各地區人民很早就開始了物質的交換、文化的交往,逐漸開拓了橫貫亞洲東西兩端、影響全球的絲綢之路,其沿線的“器與藝”“城與人”展現著亞洲各區域文化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交匯與創新,為世界文明發展史增添了一個個濃墨重彩的篇章。
“交流與共新:絲綢之路上的亞洲文明”主題特展是本次亞洲文明周的重頭戲,分為“亞洲:人類文明的搖籃”“器與藝:文明的延續與互鑒”“城與人:文明的交匯與創新”三大部分,共展出跨越五千年的210余件/套文物,展示亞洲文明的產生、發展和交流互鑒,以增進對亞洲各區域文化的了解,推動亞洲各地區間的對話。
信仰與崇拜、符號與文字,是早期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西亞的兩河文明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文明,創造了最早的城市和神廟,發明了最早的文字。
展覽中最古老的一件文物是約公元前30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發現的一塊楔形文字泥板。上面的一筆一劃形象記錄了當時百姓的生活狀態。而且從這件器物上我們可以看到5000多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人民已經用楔形文字來記錄經濟往來,體現了早期商業貿易的誕生。
絲綢是中國的獨特創造,是中國與亞洲各地區貿易中的重要物品。中國光潔柔軟的絲織品、絲原料和先進的絲織技術傳播亞洲各地區,其它地區別具特色的藝術風貌與紡織技術也反向地影響了中國。這件綠地連珠雙鹿紋緯錦所運用的聯珠紋紋樣在當地流行極廣,并對中國的絲綢裝飾圖案產生了影響。
而出土于西安的這件隋酒神駱駝陶俑,駝囊上的模印人物被認為是希臘酒神的形象,反映了希臘酒神題材和本土題材的融合,體現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黃沙漫漫,駝鈴聲響;海波濤濤,帆遠千里。器與藝在絲路上流轉,城與人因絲路而連接。在交流互鑒中,亞洲文明不斷發展,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
天下一家 美美與共
亞洲藝術與考古國際學術會議是此次亞洲文明周的另一重磅活動。
會議由考古、文博、藝術史與絲路四個板塊構成,邀請了東亞考古研究所所長、韓國國立博物館前館長、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合會前主席Kidong Bae(裴基同)、史密森學院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Chase Robinson、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杰、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館長平山東子、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丁鵬勃以及來自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英國華威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韓國首爾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大學等國內外相關領域頂尖學者出席并作發言。30位全球學者將在會議中深度交流,并考察紹興歷史文化,共同推動亞洲藝術與考古領域的學術發展。
亞洲文明系列講座也是大咖云集,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就亞洲各國的歷史文化、哲學思想、藝術成就等方面進行講解與探討。講座內容既有對古代文明的追溯與解讀,也有對現代文明發展的分析與展望,為師生提供一個了解亞洲文明的窗口,讓聽眾在領略文明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明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亞洲文物圖片展將展出30件獲獎佳作,圍繞“匯”、“融”、“創”、“傳” 四大核心樂章,編織出亞洲文明的多元樂譜,青年學子憑借對亞洲文明的深刻理解與前衛的設計思維,不僅讓沉默的文物“發聲”,更讓觀展者在古今交織的視覺盛宴中,體會到亞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力量。
亞洲文明圖書展從浙江大學圖書館基博斯舊藏、簡芳庭特藏、西北考古報告特藏、域外刻本中甄選了難得一見的館藏珍本、古籍善本?!拔拿骰ヨb——中國文化對東亞地區的影響”“絲路華章——絲綢之路藝術與考古的文化交響”“衣路繁花——亞洲地區的傳統民族服飾”三個主題單元內容覆蓋文學、歷史、藝術、考古、醫學、宗教等多種學科。
“Z世代 浙分享”中外學生短視頻大賽以“亞洲文化展示”“我在中國”和“校園記憶”為主題,面向全體浙大中外學生公開征集作品,鼓勵學生積極分享在亞洲、在中國、在校園的見聞,為校園注入新的活力,促進亞洲文化交流互鑒。
開幕儀式當天,還有一場別樣的亞洲服飾展演。27名浙江大學國際學生依次展示中國以及蒙古、韓國、日本、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伊拉克、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不丹等18個亞洲國家的傳統服飾。
亞洲文明周活動由國家文物局、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承辦,浙江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浙江大學圖書館、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浙江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浙江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等單位協辦。
(內容統籌:社會科學研究院 文字整理:吳雅蘭)